从申报退回到合规上岸:跨境卖家必看的税务求生攻略(含专家答疑)
10月起,跨境电商卖家对税务问题表现出高度警惕。尤其在各大平台向国内税务机关报送卖家交易数据后,不少卖家陆续收到税务部门的提醒短信,指出其申报的销售收入低于平台所报送的金额;还有卖家收到税务机关的二次短信甚至是电话约谈,要求卖家再次核实确认。【税务合规重压,跨境卖家接连被查!如何破局?11月19日(深圳)一场针对不同运营模式合理报税的私享会即将拉开序幕!点击报名】
01 如何破解报税难点?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三季度自查补税工作要抓紧。
第一步,按照店铺主体分别导出跨境店铺三季度销售净额数据,再按照小规模30万以内和30万以外分两类处理。
第二步,分店铺、分公司申报营业收入。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季度30万以内销售额的卖家,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2025年三季度销售额在30万以上,需要申报1%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三季度销售额需要申报13%的增值税。
对卖家而言,增值税身份认定是当前最关键的风险点之一,企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之后,需缴纳13%的增值税。当卖家三季度店铺销售净额超过500万,4季度某S局会通知卖家认定一般纳税人。
如果自查之后确实存在问题,可以撰写书面自查报告,详细说明业务模式、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情况。
这里要特别提醒,“灰关出口”包括买单、双清、全托管等,现在一律被视同内销处理。完成视同内销收入申报后,卖家务必向实际供应商追索采购单据作为原始凭证,同时暂估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向供应商追索1%普通发票,务必在2026年5月31日前补齐发票,否则采购成本将不能在2025年税前列支。
02 申报数据的核心要点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报税时,很多卖家对申报数据用销售额还是回款金额存在疑惑。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报税需全额申报销售额,包括平台未回款部分。以亚马逊为例,对应的是亚马逊的“总销售额”,即便订单在途或未结算,也需按订单生成时间申报。
而回款金额不可直接替代销售额。回款等于销售额减去佣金、广告费等费用,它仅作为资金到账凭证,需要单独附结算单证明。
税务执行则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举个例子,如果10月下单、11月回款,那么10月就需要申报销售额,11月再用回款凭证对冲预收账款。
03 凭证管理的实用技巧
1、获取官方替代凭证有三种主要途径:
·结算报告可以从卖家平台的【数据报告】-【付款】中下载“汇总报告”,这份报告包含每笔费用明细,并且具有税务认可的电子签章。
·对于广告费,可以联系亚马逊广告团队开具“Advertising Invoice”,这种发票会包含纳税识别号及金额明细。
·物流与仓储费用方面,FBA费用可以附上“货件处理详情”,仓储费则搭配“库存活动报告”,需要标注清楚扣费周期。
2、按照费用类型分类整理凭证至关重要。佣金和手续费可以凭结算单直接抵扣;广告费需要形式发票加上投放数据;FBA费用需要物流凭证加上费用明细;仓储费则需要库存报告加上扣费通知。
3、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按费用类型分类整理凭证,确保每笔费用都有对应的业务证明材料。这些原始数据需要保留至少5年,以便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准确申报,遇到税务核查时能及时提供证明材料。
注意,以上策略的核心原则是,税务认可“境外凭证+业务真实资料”的组合形式,并非必须提供增值税发票。所以,关键在于证明业务的真实性和费用的合理性。
04 深度解答:卖家关心的四大税务场景
除了申报数据和凭证管理,在面对“店群模式”“内外贸混合”等复杂业务架构时,如何从根源上设计合规路径,成为许多卖家亟待突破的瓶颈。98出海收集了目前卖家的一些疑难疑点,由跨境财税专家响迈财税联合创始人文姐,通过典型场景的解答,深入剖析合规落地中的关键决策与风险边界。
1、“店群模式”应该如何合规落地?在深圳有十几个店铺(部分在异地),如果其中几个店铺销售额超过500万,是否都需要升级为一般纳税人?
文姐:店群模式本身在合规上存在挑战。如果是亲友配合注册的店铺,风险相对可控;如果是购买的店铺,风险很高。
建议尽量让外地的公司在当地确认收入。销售额超过500万的话,新政策下,不能保证可以将多个店铺的销售额合并计算以避免成为一般纳税人。只有像赛维那样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并做了合并报表的情况才被认可,毕竟每个店铺是独立的纳税主体。
卖家很难为每个店铺提供独立的办公场地和出口退税。现有的业务架构模式需要与当地某S局进行充分沟通,只有某S局认可才算真正合规。所以说,架构虽然重要,但落地执行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某S局的认可。
2、用同一个国内公司主体(已是一般纳税人)既做合规的国内业务,又运营亚马逊店铺。能否将亚马逊的销售收入与国内业务合并进行税务处理?
文姐:可以合并,但需评估税负。
企业所得税:可以合并计算。需要确保总利润不超过300万,以享受小微企业的优惠税率(否则税率为25%)。亚马逊业务的成本(如采购成本)可以抵扣。
增值税必须分开处理。
亚马逊业务的话,如果能取得采购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完成出口报关,可以申请出口退税,增值税免税,而国内业务适用13%的增值税,取得的进项发票可以用于抵扣。
如果没有出口报关亚马逊的销售收入会被视同内销,需按13%缴纳增值税,但采购成本对应的进项税依然可以抵扣。
建议账目上清晰区分国内和海外业务,并向某S局解释清楚。有条件的话,最好将不同业务用不同的公司主体运营。
3、计划用香港公司作为店铺主体,然后让香港公司与内地公司以“0110”(一般贸易)方式采购,进行转口贸易。这种模式有风险吗?
文姐:目前此类模式的政策并不明朗,除非能像赛维等大公司那样操作(即内地公司是香港公司的母公司,并完成ODI备案)。
核心风险在于当地某S局是否认可这种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型。在做之前,必须与某S局进行前置沟通。
当然也有潜在风险,因为即使完成ODI备案,未来政策也可能变化,存在被“击穿”的风险(即不承认香港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建议谨慎行事,各方面考虑周全。
4、亚马逊店铺是主体,收入在香港,同时该主体也为独立站业务做出口报关。因此,报关数据与互联网平台报送的亚马逊收入数据有差异。在向某S局披露时,只披露亚马逊的数据,还是披露全量数据(包括独立站)?如果披露全量,但数据对不上,会不会有风险?
文姐:正常情况下,应该进行全量披露。独立站如果由境外主体运营,其收入应在运营地(目的国)申报。中国国内公司作为出口报关方,主要处理出口退税事宜。
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决策。不全部披露数据要考虑事后被查获的处罚风险能否承受,全部披露数据也要考虑是否会触发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
建议根据自身数据,评估不同方案的后果,做出最适合的决策。目前某S局主要是针对性解决问题,不必过度恐慌。
05 未来拥抱合规的正确姿态
未来,我们需要用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税务合规模式。目前行业正在验证包括赛维模式等多种非主流合规路径,相信很快会有“幸运卖家”收到某S局“大礼包”。
对于无法取得采购进项专票的卖家,可以退而求其次索取采购普票,适用“出口免税不退税”政策。这特别适用于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情况,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均可以开具普通发票,年营业额120万以内的还可以免增值税。
除了免税不退税模式,卖家还可以考虑报关做退税模式、跨境店铺离岸托管模式、跨境店铺独立运营模式、两头在外模式或汇总申报模式等合规路径。
需要警惕的是,已经有卖家为了避免补缴税款想要注销公司,但却收到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恢复税务登记。通知明确表示,即使是已经注销了市监局《营业执照》,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恢复,如果拒不办理,将会被强制恢复税局登记,并移交稽查局处理。
还有部分亚马逊卖家为了避免补缴税款,更换了店铺主体,但是已经被亚马逊禁售,这种情况更加棘手。
这些尝试规避监管的案例反而印证了一个事实:在数据透明的环境下,合规不是可以绕行的岔路,而是唯一通往可持续发展的主路。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作者对该作品拥有完整、合法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益。未经许可同意,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内容。转载请联系本文观察员,违规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