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改”泛娱乐,出海新物种正在诞生?

当“百模大战”逐渐偃旗息鼓,真正的 AI 战场已经从模型比拼转向应用落地。2025 年,越来越多泛娱乐产品开始用 AI 重塑玩法,从 AI NPC、AI 陪伴到 AI 短剧,AI 不再只是“加一点智能”,而是在底层改变内容的生产、分发与交互方式。同时在出海成为标配战略的 2025 年,“AI+泛娱乐+出海”也被越来越多创业者视为穿越周期的解题思路。

声网 Convo AI&RTE2025 专场汇聚了来自声网、MiniMax、腾讯云、逗逗 AI 等一线企业的实践者。他们不仅带来了 AI 时代泛娱乐产品的第一线观察,也分享了从中东到日韩,从 1V1 陪伴到多模态社交的最新探索路径。

声网杨帆:AI如何赋能泛娱乐社交出海?

声网泛娱乐产品负责人杨帆围绕“AI 定义的社交娱乐和出海新形态”进行了深度分享,从区域趋势到 AI 技术落地,他结合最新数据与一线观察,系统阐述了当前泛娱乐产品出海的挑战与突破口。

从整体市场情况来看,2025 年前三季度,中东与东南亚依然是社交娱乐产品出海的重点增长区域,尤其中东市场体量庞大、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但与此同时,买量成本的上涨、玩法的高度同质化,也让出海厂商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他指出,“在阿联酋这样的地区,买量成本已接近北美。”此外,从平台角度来看,声网平台上出海开发者的增量明显,显示出越来越多国内厂商正积极寻求走出去的路径。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杨帆将目光聚焦到“AI+社交”的新方向。他回顾了声网自 2023 年起在 AI 社交领域的探索过程,从早期从破冰提示试水,只能做 1v1,到去年正式推出集成 AI 降噪、超低延迟、优雅打断等能力的对话式 AI 引擎 1.0 版本,致力于解决多人通话延迟高、街头聚会等高噪音场合使用体验差等问题。

他还进一步拆解了对话类 AI 产品的两大核心路径:一是“效率型 AI”,比如破冰助理、客服、语言陪练等,这类技术更偏工具性、任务导向;二是“情感型 AI”,更注重语音情绪识别、多模态交互等复杂体验。他指出,目前完成任务型的 AI 已相对成熟,而情感陪伴型 AI 还面临情绪识别弱、长期记忆差等难题,仍需模型精进。

在落地建议层面,杨帆指出三类泛娱乐企业更适合优先尝试接入 AI 玩法,一是希望覆盖更多 15—24 岁年轻用户的产品,AI 玩法更容易吸引这类群体;二是在高人力成本国家运营、希望降本增效的团队,例如 AI 客服、AI 主播如果能做到真人一半的成本就值得试水;三是在宗教文化相对保守、真人出镜不便的市场(如部分穆斯林国家)运营的产品,数字人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MiniMax冯雯:AI交互产品的三轮迭代与探索

MiniMax 开放平台解决方案高级总监冯雯系统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自研大模型构建陪伴型 AI 交互产品体验,并推动产品形态不断演化。

冯雯将 MiniMax 旗下 AI 交互产品的演进归纳为三个关键阶段:

在初期,用户通过关键词即可构建具有人设、形象和声音的智能体角色,无论是小说人物、偶像还是虚拟伴侣,均可实现“纸片人”式互动。

随后,随着语音和图像理解模型的增强,Talkie 加入了语音对话、群聊房间、图像识别等功能,进一步提升 AI 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例如,用户可将多个 AI 角色拉入群聊围观互动,或开启“哄睡模式”获得陪伴式声音引导。

进入最新阶段,MiniMax 重点提升了多模态生成能力,实现了 AI 角色的动态呈现。冯雯重点介绍了“心动时刻”功能,AI 角色可做出如“比心”“害羞”等表情动作,并结合自研音乐模型与对话场景联动,为用户营造沉浸式聊天体验。此外,团队还上线了“AI 双语”与“内心 OS”功能,后者通过推理模型展现“未说出口的思考过程”,提升情绪真实感。

她强调,MiniMax 始终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聚焦哪些人类社交体验能被 AI 模拟和放大。“我们不是堆技术,而是围绕用户的情绪价值和陪伴感做产品。”冯雯表示,冯雯表示,未来 MiniMax 将在多模态生成等方向持续探索,并欢迎更多开发者通过开放平台接入,共同拓展 AI 在全球泛娱乐社交领域的可能性。

腾讯云曹超:AI 驱动泛娱乐,场景的创新变革与实践探索

腾讯云智能产品架构师总监曹超带来了一场覆盖行业趋势、平台能力与技术落地的系统分享。

曹超援引数据显示,AI 相关应用在海外市场的下载量和 IAP 收入自 2023 年起大幅增长,尤其是在 AI 陪伴等场景中表现突出。他同时指出,短剧出海同样充满想象空间。与此同时,泛娱乐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如网络环境复杂、设备性能受限、安全风控难度上升、玩法创新压力大,以及文化差异与合规门槛等。

面对这些挑战,曹超分享了多个实际落地案例,从通过视频人脸融合技术曾登顶 App Store,到短剧出海本地化中涉及的换脸、跨语种 TTS、对口型与创作辅助;从游戏场景中的 AI NPC 到零售、营销领域的多模态数字人生成都有涉及

曹超还重点介绍了腾讯云在智能体开发平台上的最新进展。通过 RAG 检索增强、拖拽式流程配置(Workflow)、以及多智能体协同(Multi-Agent)架构,企业可以快速构建具备个性、语气、情绪判断与分支行为逻辑的虚拟角色。他强调:“智能体开发正进入低门槛、高灵活度阶段,让企业只需掌握 Prompt 设计即可实现复杂交互逻辑成为可能。”

在大模型基础能力方面,曹超提到腾讯“混元”家族持续演进,已覆盖生图、生文、生视频等多个模块。他特别提到 2025 年 9 月发布的“混元 3D 3.0”版本,为游戏建模等应用场景提供更高分辨率与更强表现力。

逗逗 AI 王碧豪:迎来历史性机遇,“做未来的事才会成功”

作为压轴嘉宾,逗逗 AI 联合创始人王碧豪从 PC 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讲到 AI 时代,结合自身十余年国际化经验,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出海路径的演进与今天 AI 产品的落地逻辑。

他指出,AI 时代是中美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时代,也可能是中国产品国际化最好的窗口期。这一阶段的 AI 应用出海的目标用户,并不是大众,而是“AI 使用渗透率仍不足 20%”的全球精英用户群,即“数字贵族”,打通这类用户,是 AI 产品国际化的关键。

围绕 AI 出海,王碧豪提出“产品、市场、商业”三位一体的落地框架。

在产品层面,他将 AI 产品分为三类:模型即产品(如 ChatGPT)、AI 场景化产品(如 Cursor)、以及互联网产品的 AI 化(如 Perplexity)。他强调,AI 应用要能在用户感知中显著优于基础大模型,才具备长期生存价值。

在市场层面,他提出 AI 产品天然具有国际化基因,模型语言不设边界,产品逻辑全球通用。但真正实现冷启动、触达核心用户,仍需通过“内容驱动—影响力杠杆—社群渗透”的路径。他分享了 HakkoAI 海外冷启动的传播策略,从 0 粉丝起步,用精准话题打动 Twitter 意见领袖(influencer),形成自主讨论流,再逐步引爆用户增长。他指出,“目标并非直接面向普通用户,而是先找到影响他们的人。”

在商业模式上,他强调需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你的收入是别人的支出”。相较中国用户的谨慎支出,北美用户在小费文化、订阅消费上更具意愿,这也是许多 AI 应用优先出海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商业化并非独立模块,而是产品与市场验证成功之后的“飞轮结果”。

他在分享中指出,在中国人均 GDP 即将突破 2 万美元节点,走到了 90 年代日本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也正面临像索尼、西门子般跻身超级国际化大厂的历史机会。他鼓励更多 AI 创业者主动拥抱海外市场,“做未来的事才会成功。”

圆桌讨论:

AI 玩出新花样,泛娱乐的下一波爆款在哪里?

在圆桌环节中,来自声网、MiniMax、腾讯云、逗逗 AI 的四位嘉宾围绕“AI 在泛娱乐领域的增长机会与出海策略”展开深度对谈。以下为两组精选问答节选:

Q1: 对于 AI 泛娱乐产品来说,如何选择出海区域更合适?

杨帆:客户经常问我们两个问题:“我要去哪?我要做什么?”我建议从自身熟悉的领域出发,比如你在国内做语聊、社交、游戏,就先看你的玩法在哪些区域能被接受。语聊房里唱歌的玩法在欧美就很难推,除了华人,几乎没人唱 KTV。初创团队可以优先考虑东南亚、中国港台、老挝这类靠近中国大陆的市场,文化接近、生态成熟,厂商和资源都容易对接。如果是做 AI 1v1 互动这类,对消费力要求高,那欧美会是更好的选择。”

冯雯:我们公司最初出海主要聚焦北美,后来逐步拓展其他市场。从 AI 陪伴到内容社区类产品,整体来看,发达地区的接受度和付费能力普遍更强,比如北美、欧洲、日韩、中国台湾这些市场表现都不错。我们也在做 Agent 服务,接触了很多同类型创业者。一个蛮有意思的观察是,南美对 Agent 这类工具的付费意愿其实也不低,有开发者反馈当地用户非常愿意为效率类产品买单。”

曹超:大家基本认同的一点是,国内市场太卷了。那出海就得先想清楚两件事:你的产品场景是什么?对应哪个市场最合适?我们自己的观察里,东南亚人口红利明显,各国也在推数字经济,是个相对友好的市场。如果从泛娱乐角度看,日韩值得关注。他们有成熟的偶像文化、动漫产业,用户对泛娱乐内容的接受度高,我们合作过一些项目,发现确实还有不少可以深入挖掘的空间。

王碧豪:AI 时代做全球化上线,是更高效的打法。如果产品一开始就支持 20 多种语言,比如西语、葡语,发布后用英文做传播,很快就能渗透各国的头部用户,然后根据数据反馈再决定重点运营哪些国家。有次我们发视频,意大利用户表现特别好,但当时我们都没支持意大利语。还比如阿拉伯语市场,我们发现有家 AI 公司做得好,是因为它支持 14 种本地方言。真正下场做前,建议先看全球数据,再定方向。”

Q2: AI 泛娱乐的下一个增长机会在哪?

杨帆:我建议关注情感陪伴方向 AI 进展,而且不只是单“人”陪伴,要知道在真人社交中多人社交占据了 90% 的流量来源,现在 TTS、ASR 延时越来越低,多人场景的可能性正在打开。另外可以把视野拓宽到硬件领域,比如 AI 玩偶,中国用户可能不愿为虚拟商品付费,但愿意为绑定服务的实物花钱,这里是有机会的。

冯雯:破圈关键是理解不同用户对 AI 陪伴的真实需求。不同人群需求差异很大,功能设计必须聚焦具体圈层。我们也在关注新的硬件形态,比如学习机这样的交互设备,把 AI 从 App 扩展到更多端上,是可能有突破的方向。

曹超:Agent 是下一阶段的爆点,三大要素是分别大语言模型、工具调用能力、长期记忆。未来的数字人不只是陪聊,而是能执行任务、有记忆的数字分身。记住用户是谁、说过什么,才能形成稳定持续的关系,也带来更强的娱乐体验。

王碧豪:我们破圈的路径,是通过游戏渗透的。比如《王者荣耀》日活 1.4 亿,如果我们能渗透 10% 的 DAU,那就是 1400 万,这是非常可怕的数据。与此同时,我们也重视记忆,尤其是通过“游戏记忆”功能拓展来破圈,我们在做的是把游戏中的图片、视频、行为向量化存储,生成个性化的内容回顾。像玩了 200 小时《黑神话·悟空》,我们可以自动生成 20 分钟精华视频,这类内容非常适合社交分享。


友情提醒:98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站点推荐

98IP
98IP提供全球8000万优质住宅IP代理,支持Http和Socks5协议,确保100%高质量IP。
98TG
98TG全球网址导航社交流量生态圈 · 为全球跨境电商提供精准社交媒体一站式引流推广。
TG-NEWS
最新的Telegent咨询,各种TG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热门标签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