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出口82亿美元,中国宠物粮正悄悄攻占全球货架
题图来源 | pexels
在全球宠物经济不断膨胀的背景下,一场关于“吃”的市场争夺,正从北美转向亚洲,又缓缓蔓延至全球其他角落。
宠物食品,这个曾长期被外资品牌统治的细分赛道,正在悄然经历一次结构性的“位移”。而中国品牌,正尝试从幕后 OEM 的角色,走向面向终端的品牌构建者。
这场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实上,过去五年,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累计实现了超 82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出口大国”这一标签下逐渐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行业也意识到,仅凭价格与规模换来的出口增长,无法真正建立品牌价值和用户认知。
东南亚成跳板,欧美仍是高地
回看整个市场图景,2024 年全球宠物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296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5%,其中 40% 以上由北美市场贡献。
美国近六成家庭养狗,超过四成家庭养猫,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高度成熟。而在这片高门槛市场之外,东南亚正快速成为宠物经济的新焦点。
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宠物渗透率已逼近 50%~60%,特别是猫的消费增长尤为迅猛。预计到 2030 年,东南亚宠物市场将突破 250 亿美元。
这种结构性的地域变化,给中国宠物食品企业提供了切入窗口。
在欧美市场品牌壁垒高、合规复杂、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东南亚的政策红利、成本优势与消费习惯更接近国内,成为众多中国宠物品牌的“练兵场”。
图源:亿欧智库《2025 年中国宠物食品出海分析报告》
出海品牌初露锋芒,结构性短板仍在
尽管有些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市场展现出初步存在感,比如糯雪、小佩、CATLINK 等智能宠物用品品牌在东南亚、美洲等地快速铺开,但在宠物食品赛道,出海的品牌力量仍显单薄。
目前出海的代表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宠、乖宝等头部玩家,虽然拥有 Zeal、Wanpy、Great Jack's 等自有品牌,但大多仍以零食为主,主粮类产品尚处于试水阶段。
这是一个技术壁垒与品牌壁垒叠加的行业。宠物主粮涉及动物营养科学、配方研发与原料溯源体系,叠加海外消费者对“健康、有机、功能型”标签的高要求,留给品牌的容错空间极低。
即使国内市场已经习惯“高性价比”主张,但在国外市场,这一逻辑常常失效。比如 Royal Canin、ZIWI 等老牌外资品牌,即便价格高昂,依然占据高端市场主流。
中国品牌如果想要站稳脚跟,不能只依赖成本,而需要在产品力和信任感之间,重新搭建一套对话机制。
中国市场的变化,正在反向塑造出海路径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消费市场也在经历结构性转向,而猫的数量已超过狗,成为推动宠物食品细分市场的主力引擎。
单身人群与 Z 世代将猫作为情感陪伴对象,反向驱动了云吸猫经济与猫用品消费的增长。用户的购买行为也正从囤货式转向规律购,表现出更高的忠诚度与品牌粘性。
这种消费习惯的演变,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关于海外布局的重要启示,即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长期空间,品牌必须从一次性销售向持续关系经营过渡。
图源:亿欧智库《2025 年中国宠物食品出海分析报告》
出口结构多元,结构性依赖仍需警惕
东南亚市场的快速崛起,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多数中国企业仍旧是“产品出海”,而非“品牌出海”。
数据显示,中国宠物食品的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与美洲,其中亚洲市场出口额已从 2020 年的 3.77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5.82 亿美元。
相比之下,进口结构则以美洲为主,表明国内对部分高端宠物食品仍存在依赖。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大类中,罐头食品是唯一出现贸易逆差的品类。五年累计逆差约为 3.1 亿美元,这也侧面反映出国内在湿粮、功能型产品上的研发与品牌能力仍有短板。
反观零售包装干粮与添加剂类产品,分别实现 34.38 亿美元和 50.81 亿美元的顺差,说明中国企业在这两类基础品类中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化优势,但距离“占领消费者心智”仍有距离。
出海不再是出口,是一场系统性升级
要真正摆脱“代工”标签,中国宠物食品品牌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化路径。未来的出海,不再是单纯的渠道建设与供给输出,而是围绕“品牌+产能+渠道+风险”多线并进的系统工程。
比如在东南亚,通过设厂将产能外移至泰国、柬埔寨等地,不仅可以规避部分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还能更贴近原材料产地,降低物流与仓储成本。同时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触达终端消费者,以灵活的产品组合与内容化营销,快速建立本地市场认知。
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则需要更长线的品牌经营策略。部分企业已开始借助 OEM/ODM 积累经验,随后通过自建独立站、参与宠物展会、获取 FDA 认证等方式,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认知。
在品牌建设之外,部分企业还可以尝试通过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甚至并购的方式,切入垂直赛道,获取供应链或技术优势,从而形成本地化运营闭环。
写在最后
整体来看,中国宠物食品品牌已经走出了“制造主导”的第一阶段,正进入以“品牌为核”的全新周期。
在行业整体结构转型与全球市场结构演变的双重叠加下,出海不再是少数企业的试水行为,而是行业整体升级的突破口。
路径已经铺开,只是每一步都不轻松,需要踩准节奏,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