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在加拿大“包税”,中国商家出海再迎一波新利好?
题图来源 | pexels
2025 年,电商出海从“趋势”变成了“现实选择”。
谁能把握住海外市场的节奏,谁就可能在存量竞争中突围。而在这条越来越拥挤的路上,TEMU 仍在不断加码。这次,它将目光锁定在了北美邻国——加拿大,并祭出了一个重量级政策:“包税”补贴全面开放。
不同于以往的小范围测试,这一轮,几乎所有参与 TEMU 半托管模式的商家都能享受政策红利。不限品类、不设门槛,平台直接兜底消费者需缴的税费,而商家拿到的仍是税前售价。简单直接,又诚意十足。
这背后,不只是平台的流量玩法,更是 TEMU 对于市场重心的一次清晰调整。
加拿大凭什么成了新焦点?
相比热闹非凡的东南亚、中东市场,加拿大一直有些“低调”。但对于真正关注长期增量的玩家来说,这块北美市场其实隐藏着不少机会。
一方面,加拿大在多个品类上严重依赖进口。从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到服饰配件,本土供给链不够完善,中国制造恰好可以补位。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加拿大人对网购的接受度正在快速上升。不仅一线城市用户在线上下单频率高,连偏远地区的购买力也在被电商平台逐渐激活。
根据 Statista 的预测,到 2025 年,加拿大的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 720 亿美元,并保持 8% 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2029 年前有望迈入千亿美元阵营。
而 TEMU 入局仅一年,就拿下了 12.7% 的市场份额,一举跻身当地电商平台前三。
显然,这不是“顺手为之”的试水,而是一场有预谋、有节奏的深耕。
拿什么补贴,TEMU的“包税”玩法解析
要理解 TEMU“包税”的分量,先得看看加拿大本地电商的税务压力到底有多大。
在这个全国统一但省级“自由发挥”的国家里,常见的税费包括:
GST(联邦销售税),税率固定为 5%;
HST(联邦+省合并税),部分省份执行,税率高达 13%-15%;
PST(省级销售税),如在不征 HST 的省份,通常为 6%-7%;
魁北克省自定义税制,税率近 10%,与其他省份不互通。
对卖家而言,这些税不仅种类多、计算麻烦,而且加在商品价格上,也直接影响用户下单决策。
TEMU 的“包税”政策,就是把这些税全包下来,由平台买单、消费者减负、商家无感。一键包税、无需改价,甚至魁北克那套复杂的地方法规,也一并纳入补贴范围。
这背后,是平台对加拿大市场的押注,更是对商家增长信心的放大器。
加拿大部分地区的 GST、PST 税率图表
商家如何参与,两种发货路径,自选赛道
如果想趁着这一波红利打开加拿大市场,商家需要选择合适的发货模式。根据目前 TEMU 的运营模式,主流方式有两种:
①本地仓发货(Local Fulfillment)
优点在于:
更快履约、时效好,提升用户满意度;
不易遇到资质/政策限制;
商品更容易获得平台推荐权重。
但门槛也不低:建仓成本高、备货需精准,一旦动销慢、周转难,风险不小。
②美国仓转发(US to Canada)
即“美发加”模式,将货先存在美国仓,出单后再发往加拿大。
适合还在初期测试、尚未熟悉加拿大市场的商家。灵活度高、库存共用、覆盖美加两地。但物流周期长一些,对快消品或节奏敏感的商品影响较大。
无论哪种方式,现在平台都统一适用“包税”补贴,是一次难得的试水机会。
想放大这波利好,商家可以怎么做
一是扩类目打细分。
现在是入局蓝海赛道的好时机,尤其是在 TEMU 流量支持下,冷门品类也有爆发的可能。可以从已有爆款延伸出产品矩阵,通过组合拳布局占位。
二是测试高客单产品。
受限于税率的高价商品,如今有了“包税”加持,原本“不好卖”的客单区间也可能出现突破。消费电子、家居大件、园艺工具等,在加拿大正处于供需不平衡阶段,具备潜力。
比如蓝牙耳机、割草机、便携空调、家用投影仪等品类,都是 TEMU 平台目前加区的高增长类目,适合中高价段商家提前卡位。
写在最后
加拿大市场没有那么“热”,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机会难得。
对于熟悉国内电商规则的中国卖家而言,加拿大具备明确的优势:
人均消费能力高;竞争相对缓和;市场还未“内卷”。
目前,TEMU 在加拿大的日活用户已经突破 320 万,且仍在稳定增长中。更重要的是,在政策端、资源端、平台扶持端都在同时发力的当下,正是中小商家切入新市场的窗口期。
这一波“包税”,不是一次简单的让利,而是平台与商家一起试图撬动更多增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