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5000万月活的LBS社交爆款后,他在AirPods上重做AI社交
上个月 AI 玩手机搭子「Bro」冲击美国总榜;最近几天,又有一款来自明星创业者的 AI 社交产品再次得到了海外主要科技媒体的集中报道,这款产品叫做「BeeBot」,它不仅整合音频社交、LBS 在内的爆款社交玩法,更为特别的是,它可能是首个将 AI 体验的主要阵地从手机转移到了耳机的社交应用。
当「BeeBot」用户戴上耳机, AI DJ 将会不定期向用户推送有关好友、附近事件的音频片段,使用全程用户无需打开应用。团队甚至直接把「BeeBot」叫做“AirPods 应用”,因为核心功能基于 AI 播报,而播报功能会随着耳机的连接/断开自动开启和关闭。

如果说「Bro」利用锁屏通知还有悬浮球怒刷存在感的思路主要沿用的还是上一代社交产品的玩法,那「BeeBot」在这一点的创新上可能更加 AI Native,它选择将 AI 生成音频作为切入口,而且强调 AI 玩法和真实线下生活的结合。
「BeeBot」由明星创业者 Dennis Crowley 打造,曾先后打造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软件 Dodgeball(2000) 和“线下打卡”应用鼻祖 Foursquare(2009),前者被谷歌收购后以关闭收场,后者一度做到 5000 万月活,雅虎曾以 1.25 亿美元的价格求购 ( 最终未实现交易 ),而「BeeBot」是这位明星创业者时隔多年后的又一次出手。
更进一步,入口“卷”到耳机?
从 App 内交互体验,到锁屏小组件/锁屏通知和悬浮球,「BeeBot」设计主动音频推送,看起来是有关用户入口的争夺,但最终落点其实千差万别。
第一种类「C.ai」产品本质是在和当前的所有娱乐产品争夺用户使用时长,它们也用通知推送反复激活老用户回到 App,但当前的 AI 交互体验并不足以打动泛用户,绝大多数尝鲜用户会在短暂体验后流失掉,只留下一批以二次元、乙女玩家为典型画像的核心用户;到了「Bro」和「逗逗游戏伙伴」,它们的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点出了类「C.ai」产品想要取代人类现有社交、娱乐生活的不合理之处,思路变成了 AI 陪伴与现有的线上娱乐共存,陪用户刷抖音、玩游戏,AI 负责提供情绪价值,同时希望借助于屏幕信息获取,希望借此渗透用户真实生活;「BeeBot」则完全跳出了争夺用户屏幕使用时长或者线上陪伴的叙事,而是用已有的 AI 能力直接切入线下真实社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体验。
Dennis Crowley 在 Blog 中进一步阐释了他对于「BeeBot」的理解,“我们希望它能提升你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全程无需触碰或者持握手机,这是一款‘无需使用的应用’”。简单来说,「BeeBot」基于类似听收音机的机制,用户一天收到 2-3 次有关好友和本地生活的自动播报,偏重生活和娱乐属性的资讯,Crowley 在 Blog 中也简单介绍了几种播报的类型:
1、BeeBot 每日精选
在每天用户第一次戴上耳机时播报,内容是关于城市或者是社区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时候这个栏目由 BeeBot 团队制作 ( 全城居民收听同一段音频 ),有时候是 AI 为用户专属打造。
“现在中央车站正在举办一个大型艺术展,展出的是‘纽约人’摄影系列的摄影师作品。中央车站的所有广告牌都被替换成了纽约市民的照片。赶紧去看看吧,展览周日就撤掉了。”
2、社交提醒
AI DJ 会不定时推送好友动态。这部分内容主要依赖其他用户在「BeeBot」里“打卡”,这个版块不支持链接、图片或者表情包,用户只能用文字或者语音更新自己的动态,这些好友内容经过「BeeBot」汇总以及用 LLM 处理后就会生成简短的个性化摘要,推送给好友。「BeeBot」把这种体验和电台时代观众给 DJ 打电话相对应,只有“打卡”才有机会获得 DJ 推荐。

支持使用 App 和 Apple watch“打卡”|图源:Crowley Blog
“嘿嘿,我是 DJ BeeBot,为您带来纽约下午的最新动态。Denny D. 说他看到佩德罗·帕斯卡在华盛顿广场公园附近散步。AJ 报告说从公园坡出发的 F 线地铁延误了。坚持住,伙计!Chelsa 刚刚在西区跑完了 5 英里。”
3、地点与活动
在用户移动时,「BeeBot」会持续关注附近是否可能有用户感兴趣的活动。这块内容会和用户最初填写的个人兴趣相关联,再结合用户曾发布过的内容和去过的地方,「BeeBot」会越来越了解用户兴趣。
“既然你告诉我们你喜欢‘沙士汽水’,那你应该知道东北角的雅各布泡菜店有沙士汽水供应。”
4、邻里提示
在进入新的城区时「BeeBot」也会提示,并告知用户附近的好友和事件。Crowley 坦言,这个设计参考了《塞尔达》的互动引导。
“进入中城区。Max S. 和 Jordan C. 都在这里。另外,布莱恩特公园目前正在举办由 Gabriel Willow 带领的观鸟之旅,如果您想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这绝对是个好去处。”
5、“重叠”提示
当两个「BeeBot」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重叠”,AI DJ 会同时通知双方。
6、地图标记
虽然地点标记的功能已经被无数的应用使用,但在 AI DJ 的语境下还是会带来相当不一样的体验,比如路过一处不显眼的街头艺术时「BeeBot」会提醒你“嘿,抬头看!”,路过某个地标时它会告诉你“第一次约会就在这座公园长椅上”……
7、突发新闻
「BeeBot」偶尔会推送一些极具新闻价值的消息。这部分主要由团队中的本地生活经理,进行“新闻价值”审核,然后决定哪些人或者哪些地区应该看到这个消息。
可以看到「BeeBot」播报的类型其实非常丰富,但在频次和信息密度上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Crowley 强调,用户一天可能会收到 1-3 次播报,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过 10 次,并且内容简单明了。而且由于「BeeBot」的理念是“主动出击”,每次播报其实都可能会打断用户正在听歌或者收听播客的体验,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冒犯”用户的设计,但是 Crowley 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像是在四处闲逛时被轻拍肩膀。
又是一个面向未来设计的 App?
「BeeBot」核心体验基于音频,这也源于团队对硬件的一个观察,他们认为 AirPods 属于新近普及的一个“新”硬件。虽然一些人每天只佩戴 AirPods1-2 次,每次 10-30分钟,但他们设想未来全天佩戴的“耳机”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一定是 AirPods,有的人可能会愿意佩戴智能眼镜或者是类似耳饰这样更重装饰属性的新型耳机,指向的趋势都是人们可用的音频内容消费时长会大大拉长,而「BeeBot」看到了在其中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交应用的机会。
有关预判硬件发展的思路,我们在和「逗逗游戏伙伴」创始人刘斌新交流时也聊到了,「BeeBot」看到的是全天式可穿戴音频设备的普及,「逗逗」则是在等待 AIPC 的集中爆发,但不同的是,「逗逗」可以通过单个用户实现最佳体验铺开,而「BeeBot」本质作为一个带有 LBS 玩法的产品非常依赖规模效应和本地运营,如果任一项数据/能力不达标,体验可能都不成立,目前也只有在美国的少数几个城市步行使用体验会比较好 ( 但目前美国人更普及的通行体验,如驾车,抑或是其他的骑行或乘坐地铁的通勤方式,体验都会差一些 )。
对于已经连续打造了多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软件爆款的 Crowley 来说,会有很多可以复用的经验,但做用 AI 音频重做一个应用挑战依然不小,比如什么时候是“打断”用户的好时机?以及如何确保推荐的活动和地点是真的值得和有趣的?用户在被动接收信息下,如何建立反馈循环?
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把 「BeeBot」 看作是一次“AI 串联线下生活”的尝试。当 AI 不再等人唤醒,而是主动“走进街道”,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与用户对话,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可能会由此产生。这也是 Crowley 所说的“AI for the Streets”,不是服务于云端,不是留在手机里,而是真正成为你耳边的一个朋友、向导、DJ。这种“主动、可穿戴、环境感知”的 AI,或许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十年的社交入口。
友情提醒:98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