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三年逆袭:中国之外,巴西造就了另一个支付奇迹

支付免费22.jpeg

题图来源 | pexels

扫码支付的双向镜像:当巴西成为“另一个中国”

在中国,扫码支付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从地铁口的小摊贩到高端餐厅,几乎所有场景都可以“扫一扫”完成支付,一部手机就能畅行无阻。这一切的背后,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多年推动下“无现金社会”的巨大成就。

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拉美地区似乎仍处于现金主导、金融基础薄弱的阶段。但在巴西,现实远比想象来得更快一步。只要拥有一个银行 App,就可以通过 PIX 完成转账、扫码付款,操作简单、实时到账、几乎零手续费。无论是在里约的海边小摊、圣保罗的夜店,还是街头艺人表演后的打赏,PIX 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背后的核心,是由巴西中央银行主导、于 2020 年底推出的国家级即时支付系统 PIX。短短三年时间,它不仅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普及,还彻底改变了支付生态。与中国依托科技平台崛起的支付体系相比,PIX 走出了一条“制度先行、全民接入”的新路径。这种设计理念的开放性和普惠性,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支付体系的未来。

中国与巴西,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究竟谁更具有前瞻性?或许,PIX 的故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三年奇迹:PIX 如何重塑巴西的支付生态

在巴西,支付方式的巨变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在 PIX 出现之前,巴西也有类似支付宝的支付平台。比如 PicPay,用户可以绑定银行卡进行线上线下支付,但这些服务往往依赖私营平台,手续费高、到账慢、兼容性差,仅在小部分用户中流行。而彼时的银行转账系统(如 TED 和 DOC)只能在工作日、工作时间内使用,效率极低。

2020 年 11 月,由巴西中央银行主导的 PIX 正式上线。一开始,它就以“实时到账、全天可用、几乎零费用”的特性打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国家级系统把所有银行账户打通,直接跳过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一步,用户在任意银行 App 中即可完成支付。

这套“去平台化”的设计彻底重塑了巴西的支付格局。原本如 PicPay 等平台的增长被按下暂停键,而银行和数字银行则被全面接入统一的 PIX 网络,转而成为新的支付核心。

三年时间里,PIX 快速普及。截至 2024 年 3 月,已有超过 1.53 亿巴西人注册使用,约占全国人口七成以上,交易笔数和金额也全面超越传统银行卡,成为最主流的支付方式。

它的应用场景也极其丰富:亲友转账(C2C)、商户收款(B2C)、政府发放补贴(G2C)、个人缴税(C2G)、线上购物、线下扫码、打赏、打车……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甚至可以在圣保罗的跳蚤市场或里约海滩,看到“接受 PIX 付款”的手写招牌。

与中国支付体系逐步演进的路径不同,巴西通过 PIX 实现了制度层面的“跳跃”:以“数字账户+扫码支付+银行直连”的组合拳,直接构建了一个底层统一、成本低、门槛小的全民支付系统,实现了真正的“弯道超车”。

不仅如此,PIX 的推出也改变了金融生态的赢家结构。像 Nubank、C6 Bank、Inter 等数字银行,此前常因转账不便、功能受限而难以扩张,而 PIX 的实时到账和统一接口,刚好解决了这些瓶颈,让它们迅速壮大,成为金融普惠的重要推手。

技术层面,PIX 也在不断进化。除了扫码和账号转账,它现在还支持 NFC(近场通信)支付。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收款设备,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这种“挥一挥即支付”的方式,在超市、公交、便利店等高频场景中已非常普及。

实际上,NFC 本就已在巴西较为普及,许多用户习惯将信用卡、借记卡和 PIX 功能绑定于手机中,通过 Apple Pay 或 Google Pay 实现“混合式支付”。这也让巴西的支付方式呈现出一种更灵活的“多入口+统一底层”结构:无论是扫码、NFC、指纹识别,背后连接的都是同一个系统 PIX。

相比中国对二维码的高度依赖,巴西的支付体验显得更加“非集中化”,也更贴近用户行为习惯的多样性。这种技术与制度的双重开放,让 PIX 不仅适配了当下,也具备了持续演进的潜力。

设计理念的分水岭:国家级开放体系 vs 平台化商业生态

在看懂两国支付体系谁更具未来感之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做对比。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PIX 和中国的主流支付体系在背后的设计逻辑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数字支付更多是由市场驱动的结果: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头部平台,通过打造超级 App 入口,把支付功能嵌入到自己的商业生态中,形成了“支付+社交+生活服务”的封闭式系统。

而巴西的 PIX 则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是由央行统一主导、所有银行必须接入的国家级基础设施。换句话说,PIX 并不属于哪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为全民服务、开放给所有机构的公共系统。这也意味着,它更像是一张“国家搭建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某个平台“圈起来的园区”。

PIX 的出现意味着一种从“平台中心”到“系统中心”的转变。过去,用户的支付行为被封闭在特定 App 中;如今,支付本身成为一种公共功能,存在于每一个银行 App 中。这种“去平台化”的底层设计,让竞争回归服务本身,而不再依附于某个商业生态。

正是这种“先有基础设施,再由各方共同参与创新”的思路,让 PIX 在设计理念上显得更加前瞻,也更值得关注。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

1. 更强的普惠性

PIX 不依赖某一特定 App,用户只需打开自己的银行 App,就能使用这项服务。这种“统一底层、分布入口”的架构,让更多原本被排除在传统支付体系之外的人群也能轻松接入,尤其在中低收入人群和边远地区尤为明显。

2. 更强的开放性和参与度

在 PIX 体系下,每家银行、每个金融科技公司都可以平等接入,创新不再被平台控制的接口所限制。这种开放接口、统一标准的机制,也让整个生态更具活力与可持续性。

3. 更高的制度保障

因为 PIX 是由中央银行统一监管和维护的系统,其核心目标并不是平台盈利,而是提高支付效率、推动金融普惠、保障数据安全。这也意味着,在应对跨境支付、数据合规、金融创新等问题时,它具备更强的韧性与制度基础。

所以,当我们说 PIX 在“设计理念”上更先进,并不是在否定中国支付体系的成熟度,而是在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未来的支付系统,是否一定要依附于大型平台,才能快速普及?是否可以由国家或监管层主导,搭建出一个更开放、更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4. 互鉴与未来:两种模式,共同定义全球支付新方向

无论是巴西的 PIX,还是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展现的,都是各自国家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独特路径。

PIX 代表的是一种“制度先行”的思路,通过国家主导、接口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而中国则凭借市场力量快速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全面普及,在效率与用户体验上走在全球前列。

放眼未来,随着 AI、大数据、数字货币的发展,支付体系不仅要更快、更智能,更开放、更合规。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保障公平竞争与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PIX 的普及路径与中国正在探索的“数字人民币”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由官方主导、以公共基础设施思路重塑支付体系。但不同的是,PIX 无需额外下载“官方钱包”,而是直接嵌入银行系统之中,在普及效率和兼容性上更具灵活性。

对于中国而言,PIX 提供了一个“制度创新+科技落地”的现实案例;而对于更多新兴市场国家,中巴两种模式则共同描绘了数字支付的多元发展图谱,低成本、高效率、可复制、可普惠。

未来的支付,不止一种模样。


友情提醒:98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站点推荐

98IP
98IP提供全球8000万优质住宅IP代理,支持Http和Socks5协议,确保100%高质量IP。
98TG
98TG全球网址导航社交流量生态圈 · 为全球跨境电商提供精准社交媒体一站式引流推广。
TG-NEWS
最新的Telegent咨询,各种TG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热门标签

换一批